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1. 首页
  2. 部门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部门动态

“第三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海峡两岸)在武汉召开

  • 来源:nwupl.edu.cn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2922-23日,“第三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海峡两岸)在武汉举办,本届论坛以“协同创新,通识教育与大学发展”为主题,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台湾通识教育学会主办,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学校长、教务处长、教学院长及相关管理、研究人员近106 所高校的236 余代表参加。我校高教所郭艳利同志参加了本次论坛。

会议开幕式上,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高教分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教授先后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以“协同创新的学科基础”为题拉开了论坛的序幕,他指出协同创新的实质,或者说它对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含义,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分类的新的思路或模式,即根据现实领域中的重大或重要问题与战略需求,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整合与安排。而不单纯是根据知识类型进行学科建设。中国交通教育研究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教授以“协同创新联盟的实践与探索”为题,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组建的实践经验,是我国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种探索。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作宇教授对协同创新政策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空变化要求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协同和习惯的改造。刺激合作的生态是协同创新的必要条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在介绍国外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协同是创新的需要,是保障技术转移流畅的重要手段。加强制度性因素的构建,从大学层面的模式到区域政府层面的机制,再到文化、制度\习惯的形成,协同创新才能正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办学模式,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阎光才教授则对人才强校战略的内涵与实施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指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环节,拔尖人才的培养绝非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因此必须完善高校内部学术考核与评价制度体系,尊重学术同行管理的同时,创建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化,本土高层人才的全面崛起是保障其实施重要条件。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教授另辟新径,指出创新人才是应运而生的,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创新是一个求异的选择,绝不可能齐步走。协同机制只能由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促成。创新效能取决于路径的恰当与否,而非取决于意愿的强烈与否。制度文化的改良是大前提。

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以“二十一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为题,对当前国内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含义进行了解读,阐释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其融合的路径与效果。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台东大学校长刘金源教授、文藻大学外语学院校长苏其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别敦荣教授、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黄藿教授、台湾东南国际大学陈建良教授,中正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黄俊儒副教授也分别围绕通识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报告。大会报告结束后,论坛围绕“协同创新”与“通识教育”两个专题分两个会场安排了十八场专题报告。与会专家与学者进行了积极讨论与交流。

本届论坛结合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 “协同创新” 与“通识教育”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学术文化交流深入,学术氛围浓郁,拓展了与会学者的认识视野,深化了对“协同创新” 与“通识教育”的本质及内在逻辑的理解,体现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创新与繁荣,有利于通识教育改革的推进,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