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1. 首页
  2. 部门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部门动态

我校高教所王若梅研究员等参加中国高教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 来源:
  • 发布者:
  • 浏览量:

1246日,中国高教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主题为“高等教育评估:中国经验与世界新趋势”,来自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高校教学单位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各会员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本届年会,我校高教所王若梅研究员、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2014级研究生樊城参加了本次大会。

会议开幕式上,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季平女士分别致辞,并举行了教育评估分会名誉理事王冀生先生的赠书仪式。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进行了第一场大会报告。

1985626,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部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召开了全国高等、中等教育评估问题专题讨论会,会议决定以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为重点进行教育评估和试点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和制度。此后,该次会议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计划、有领导的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端。作为“镜泊湖”会议的亲历者和教育评估的实践者,教育评估分会名誉理事王冀生感触良多,他认为从1985年“镜泊湖”会议到现在的30年以来,高等教育评估大体上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这其中由于行政化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和我们对教育评估的本质和规律掌握的不够,教育评估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违背评估规律的现象,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估问题上出现了政府集“管、办、评”于一身的倾向,重蹈了教育和权力不分的覆辙。而且体制化已经深入到大学的“骨髓”,大学里的教师、学生、职工已经习惯了体制化生存,因此,评估改革势在必行。而“去行政化”既是评估改革的的核心,也是深入贯彻“管、办、评”分离的根本前提。王冀生认为,教育评估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评估改革既要靠外部评估制度的保障,也要靠评估人自身的文化自觉,教育评估应坚持“独立”、“专业”、“公正”、“和谐”的价值标准。教育评估分会名誉理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简单回顾了我国高校本科评估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当前“审核评估”与之前“水平评估”的差异性。指出新一轮的审核评估不同于上轮的水平评估,并从评估目标、评估路线、评估重点、专家角色四个方面作了比较,认为水平评估重在求“同”,而审核评估重在求“异”,更加关注学校的特色建设。尤其是评估路线中水平评估的“先审、再品、后评”和审核评估中的“先品、再审、后评”,二者次序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评估效果,审核评估的方式无疑更具有可取性,但要求评估专家组跳出之前的评估思维模式,找准适应审核评估的评估方式。教育评估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认为,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呈现出质量公平问题突出、内涵建设任务繁重、办学主体地位增强的时代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质量保障势在必行,提出了借鉴国外的院校认证、院校审核、政府评估、自我评估的国际模式,更好地推进我国的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动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自我评估为主的“五位一体”的质量体系建设。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原主任刘凤泰研究员,评估分会副理事长、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则认为教育评估不仅必要,而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评估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了高校的质量意识;推动了学校的顶层设计,突出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剖析了高校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完善了高校的管理制度;调动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强化了高校的育人功能;以评促建成效明显,促进了高校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在大会第二场报告中,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副主任王占军教授认为,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高等教育评估要以大数据的思想、互联网+的思维、云计算的思路,拓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解决高等教育评估的难题,构建高等教育评估的新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更新高等教育评估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形成以大数据驱动、遍布全国、覆盖所有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平台。西南财大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教授针对高校期末评教中存在的问卷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愿答题、不能改进修课质量等问题,提出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依托、结合国内高校实际需求、重构评课系统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并以麦可思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为案例,指出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多角色、自主性、即时性、数据实时可视化、智能分析、多终端的特点更适合目前的评教需求,倡导高校应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常态数据库,变期末评教的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以提高期末评教的质量。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新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一个从本土化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伴随着我国国家的全球化进程,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从开始的借鉴国际经验到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项目实践,再到评估规则的制定中发挥作用,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是与国家的全球化过程密切相关。也体现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在国际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定位,从开始的“学习”为主到后来的“参与”为主乃至未来的“共建”为主。在新的定位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要改变过去“交作业”的模式,加强高等教育评估的“语法建设”,以增强我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话语权,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在本次大会进行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在民主、开放、和谐的氛围中,围绕“高教评估30年的经验总结”、“‘管办评’分离制度下高教评估新走向”、“高教评估与质量保障的理论探索”、“高教评估与质量保障个案研究”、“高教评估的国际比较”五个议题分组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本次大会以纪念“镜泊湖”会议30周年为契机,深入地回溯了高教评估的发展历程,审视了当下高教评估的实践举措,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背景展望了高教评估的未来走向。既在各方代表的交流和沟通中达成了一些共识、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疑惑、引发了对高教评估新的思考,充分彰显了教育评估界人士的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对未来我们如何把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评估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