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1. 首页
  2. 部门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部门动态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教授受邀来西北政法大学高教所作学术报告

  • 来源: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8年10月20日下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洪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海涛教授为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师生作了两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闫亚林研究员主持,高教所王若梅研究员、宋鸿雁研究员、余涛副研究员、郭艳利副研究员、吕润平老师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三个年级全体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王洪才教授做了“关于教育理论的三次对话”的学术报告。他回顾了与教育学界学者的三次对话,及其对自己学术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一次是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许美德教授的对话。许美德教授2009年在厦门大学的学术报告中提出中国大学模式的概念,这引发了王洪才教授的思考。王洪才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建设都是在模仿欧美,没有扎根本土文化,这样的大学难以在世界上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那么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与中国模式的关系是什么?中国模式应如何建立?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促使王洪才教授先后发表《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猜想与反驳》《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文化逻辑解析》等文章,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阐述。这些文章引起许美德教授浓厚的兴趣,并与王洪才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刻交流。第二次是对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的文章有相左的看法,随后在同一期刊上发表《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后引发了学界一番讨论。第三次对话是就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发表《论高等教育“适应论”及其超越——对高等教育“理性视角”的理性再审视》作为回应。陈学飞教授认为回应文章“非常公正、非常客观”。经过多次对话的历练,王洪才教授表示做学术研究应坚持真理,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周海涛教授做了“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学术报告。周海涛教授针对国家提倡以课程为抓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政策背景,以全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发现:我国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生源学校多样、跨专业就读多、学习动机不同;学校对学生管理侧重点不同、课程开设多样;课程体系建设可能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实施过程不科学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对美、英、澳、日、新几国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学研究生的变革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固化的培养目标和现实不契合、课程结构不合理、监管评价系统有待健全、教材缺少前沿化和本土化、国家化课程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并从突出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和特色性、合理布局不同课程的学分值、依托师资队伍体现课程体系特色、强化对课程体系的监管、完善研究生课程考核的激励和淘汰动态机制、加强教材重要性的共识、优化国际化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七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将编著教育学《核心课程指南》,以促进课程内容整合、课程门数精简,为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闫亚林所长对两位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她指出:周海涛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科学严谨、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既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也深化了师生们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王洪才教授真正做到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勇于在批判中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放下顾虑,加强自己的学术素养。闫亚林所长再次感谢两位教授,他们的分享使师生们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