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法学教育必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专业支撑,法学学科与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
11月2日,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西北高教评论》编辑部承办的“法学学科建设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九届专题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会议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福州大学、河南社会科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贵州大学、山东政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19所院校与研究机构的代表近百人参加。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法学教育研究》主编范九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常安主持开幕式。


范九利指出,法学学科是治国理政之学,是承担着治国安邦、经世济民、服务社会重任的关键学科。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大学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推动法学学科建设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服务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凸显了下一阶段国家对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为我们法学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法学教育研究》作为我校主办的重要学术平台,自创刊以来,始终关注法学教育前沿动态,汇聚学界智慧,在推动法学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专题研讨会聚焦“法学学科建设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期待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和思想碰撞,能够为我国法学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贡献真知灼见,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法学教育研究》第九届专题研讨会有奖征文颁奖活动。



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第一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二级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松研究员主持。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二级教授徐泉(线上);西北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王瀚;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胡铭(线上);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汪世荣分别做学术报告。
徐泉做了“基于指导教师、匿名专家、答辩委员三重视角下法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的主旨发言。指导教师视角需要关注全程指导与学术把关;匿名专家需要客观公正与学术标准的坚守;答辩委员要求综合考察与学术质疑。三重视角,分别涉及论文评阅的基础及过程、关键环节。

王瀚做了“一体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为制度型对外开放提供充分法治保障”的主旨发言。回顾对外开放历史,不难发现对外开放与涉外法治同步开始,有内在逻辑关联。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需要强化涉外法治建设。他介绍了我国涉外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指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三个严峻问题。并从涉外法治队伍建设、涉外法律服务业促进保障法、改革法律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破解制度瓶颈,完善法律服务业结构。

胡铭做了“实践型法律博士培养的模式探索”的主旨发言。他结合教指委工作和浙大实践,从目标、课程、教学、师资、评价、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目标定位上,法律博士是法学领域最高学位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上,应注重模块实务交叉,体现学术实务结合,开展双师同堂,进行领域穿透性课程设置,重视方法工具性课程。授课方式需鼓励短课程、项目工作坊、训练营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参考浙大工程博士项目制培养,在实务部门建立工作站,采用导师组联合跨学科跨行业指导。评价机制上应综合考察案例开发、实践型成果包等,突出解决实践问题。保障方面,顶层设计,行业深度嵌入,众多资源投入,都需要协调保障,以促进共生共荣的生态。

汪世荣做了“法学博士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的主旨发言,聚焦实践教学的课程化进行了论述。他强调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提升眼界、视野、格局的重要性,强调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他讨论了参与教学指导、参与团队合作课题、挂职锻炼等对博士生学习的重要性,讨论了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内涵与方式、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等,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指导。

主旨发言环节第二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常安主持。

由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毅(线上);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教授何志鹏(线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胡弘弘(线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凯(线上),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王传毅以“加快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做学术报告。他从培养定位、结构布局、培养模式、资源统筹、质量评价几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的问题。从立德树人、服务需求、分类发展、开放融合、创新引领、完善评估提出六个坚持。最后,从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前瞻布局;重构协同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重塑人才培养流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系统论述了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

何志鹏做了“学术作品的评价方式探索”的学术报告。他从学术作品评价重要性、实质、内容与标准统一性四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学术作品评价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证。期待学生完成作品是有效竞争而非无效内卷;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丰富世界文化;需要考虑对作品、教师、学生和学位点的多重评价。二是学术作品评价表面看是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纸本,本质是学术态度和能力体现。三是从语言、形式、基础、思路、问题、观点阐述了学术作品评价维度结构。四是阐述了学术作品评价趋同化的必要性。

胡弘弘做了“法学博士和法律博士分类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的主旨发言。在论述新时代法学教育使命与重要战略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人才供需错配、课程体系与实践衔接不足、师资与资源分配待加强、评价与激励机制待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与推进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实施与保障三层面对构建中国特色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行了展望。

蒋凯做了“教师时间配置对教学科研产出的影响--基于2023年全国高校教师问卷调查的分析”的学术报告。在大量数据调查基础上,围绕教师工作时长、时间配置、时间配置对科研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学科异质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适度加班与合理的闲暇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产出,但过长的工作时间可能导致科研产出下降,良好的身心健康、学术交流和教学科研产出、教学与科研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关系,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时间均衡配置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产出特别是教学科研质量;高校教师适当参与校内管理服务与校外社会服务有利于他们建立学术声誉、获取学术资源,对提升教学科研产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下午的专题报告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李万强和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法学教育研究》副主编张师伟主持,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宋鸿雁和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刘璞与谈。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潘镜池、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三级教授陈京春、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章成、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玺、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士亚、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张鹏飞、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郑曙光做题专题报告。
潘镜池做了“二元制结构下法科博士差异化培养的制度动因与实现路径”的学术报告。他讨论了法科博士培养机制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应结合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并从培养目标的功能性分化与培养体系的差异化革新两大方向构建差异化培养路径:法学博士以实践为导向,将实践中的“真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作为其研究方向,致力于“新法学”理论研究;法律博士以应用为导向,将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法治问题及其问题的妥善解决作为其研究方向,致力于“领域法治”的应用研究,并论述了培养方案建构的方向。

陈京春做“落实法律博士双导师制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的学术报告。法律博士双导师制是国家分类培养改革的关键制度设计,旨在培养具备复杂问题解决力、规则建构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法治人才。然而法律博士双导师制的落实面临制度、资源以及文化三重结构性困境,严重阻滞高端法治人才的培养质效,更背离产教融合的战略内核。并从协同路径、协同框架等方面探讨了困境破解之道。

章成做“法学博士研究生阶段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机遇、挑战与未来”的学术报告。法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涵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核心环节与战略高地。当前的法学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着国家宏观战略、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市场、司法与仲裁机构制度创新、高等法学教育持续改革创新四大历史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现行博士培养体系亦面临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路径四大深层挑战。并针对上述挑战构建了涵盖目标重塑、课程再造、团队建设、国际合作的系统性改革路径。

陈玺做“法治人才卓越培养计划2.0: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西北”路径探索”的学术报告。高层次法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直接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成效和法治建设进程,法律博士教育作为法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顶端层次,应当具备实践性、高阶性和跨学科性等显著特征。法律博士培养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法治建设,结合自身特色精准布局,构建起高度契合需求的培养体系。通过与西北政法大学“特需项目博士”的比较与借鉴,从培养体系、培养机制、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积极探索具有“西北”特色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唐士亚做“论法律博士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的认定”的学术报告。实践成果与法律博士学位申请有着内在契合性。他论述了实践成果的具体形式,讨论了实践成果评价指标的“实践价值与影响力”“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创新性与应用效益”“知识产权与学术规范”4个一级指标维度;论述了以实践成果申请法律博士学位的管理流程和全流程质量保障机制要素。

张鹏飞做“论法律博士培养方案的知识图谱重构与课程体系创新”的学术报告。法律博士教育承载着为法治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战略使命。当前初创期面临着由师资结构路径依赖、课程体系惯性延续、评价标准强制同构的“三重结构性风险”,极易被传统学术博士培养体系同化。破解困境,需实现从“知识再生产”到“能力生成”的范式革命,构建突破部门法界限的“四维能力”知识图谱:高阶法律适用能力回应跨界整合需求,跨学科整合能力破解专业壁垒,立法与政策设计能力填补制度真空,国际争端解决能力应对全球竞争。需构建涵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为法律博士提供完整改革框架。

吴锐做“《学位法》下法律博士的学位授予条件及培养方式研究”的学术报告。在《学位法》下,法律博士应用导向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积极履职。在《学位法》新增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渠道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治人才,可以将满足要求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负责重要个案或系列案件,出版具有应用价值的专著,作为负责人起草中央或地方立法草案等作为实践成果,用以申请学位。完善法律博士的学位授予制度与培养机制,还必须激活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功能,健全培养流程,突出培养法律博士“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特色。

郑曙光做“法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及其实现路径”的学术报告。当前中国的法学博士生教育正在从扩展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转向。其基本特征是以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要求、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需要着力人才质量、学术基础、数字资源、市场需求等要素建设。他同时论述了涵盖全过程、学科知识整合和质量保障体系等维度的具体路径建构方向。

第二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三级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闫亚林和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三级教授、《法律科学》副主编付玉明主持,由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王若梅、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三级教授马成与谈。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张玮琛、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季雪亮、贵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宇涵、山东政法学院讲师、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鲍春晓、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龙柯翰、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陈建、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吴元爱,做了专题报告。
张玮琛做“知识产权专业博士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研究”的学术报告。他首先论述了系统构建知识产权专业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的意义,从国家战略层面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学科发展存在结构性缺陷、国际竞争中全球治理深度博弈亟需兼具“技术-法律-市场”能力并引领规则的高端人才等方面论述了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制度、培养、保障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破解路径。

季雪亮做“跨文化视角下的法学博士课程思政:留学生培养中的中国叙事构建的学术报告。跨文化背景下,在留学生教育中将中国叙事融入国际法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有效传递中国法治理念意义重大。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留学生项目的案例分析,分析了中国法治文化的融入在法学博士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了课程内容中的中国立场嵌入、文化认同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价值观引导。此外,还讨论了如何通过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等手段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法治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最终在全球法治平台上传播中国声音。

陈宇涵做“法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情感化培养的现实困境、原因与路径建构”的学术报告。在当代法律实践中,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这种张力在中国法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表现为情感维度的系统性缺失。基于“情理法韧性能力”的理论框架,从制度、文化、主体及教育生态四个层面剖析了“情感缺位”的结构性成因,并从评价支持体系、师生关系、教育生态双向联通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情感化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路径。旨在有效提升法治实践的社会信任与制度韧性。

鲍春晓做“论法学博士培养质量保障的体系研究”的学术报告。通过管窥传统“五院四系”九所法学博士培养高校的博士培养现状,发现法学博士培养质量与博士规模扩招不相适应,实践导向不足、博士课程虚化以及缺乏多元化学术标准评价等问题。提升法学博士培养质量需完善博士培养的过程控制,关注法学博士培养的实践与学术双重属性,优化导学关系、规范学术标准评价、优化博士课程质量,由此推进法学博士培养结果的质量提升。

龙柯翰做“‘法教义学为本、多学科协调’的数字法学博士生培养路径的学术报告。论述了数字法学博士生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问题提出数字法学博士教育应在法教义学统摄下,推进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路径,构建具有规范性和体系性的数字法学体系。采取“法教义学为本、多学科协调”的路径,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法教义学功底、跨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在体系设计上,应在借鉴其他博士培养通用方案的基础上,始终突出法教义学的核心地位,围绕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统筹推进。

陈建做了“新时代法学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的学术报告。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学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推动教育强国事业发展和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当前法学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培训内容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困境。提出从培训体系、考核与激励机制、交叉学科融合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新时代法学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吴元爱做“论法学博士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点”的学术报告。法学博士培养质量日益受到关注。鉴于博士生教育本质是科研训练,提升培养质量应聚焦于论文质量的提升。而论文质量取决于博士生的知识体系、论文选题、逻辑结构与语言表达等四个方面。与此相对应,保障法学博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结构合理、契合法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培养面向现实的问题意识与开拓创新能力;强化法律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训练;提升法学研究范式运用及法言法语表达能力。

会议闭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慧军主持,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三级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闫亚林做闭幕致辞。她对与会专家学者、研究生院、人权研究中心以及高教所的各位同事、志愿者同学表示了感谢。她还指出,本次会议的会场是学校博士研究生教育发源地,见证法学等多学科发展,承载了几代学人的努力。办会主题聚焦国内博士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前沿论题,利于交流和达成共识。本次会议规模不大,采取圆桌形式,便于平等充分交流,平等密切交流也是博士生培养中师生关系建构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条件。办刊16年、办会举办到第九届不容易,应进一步加强与作者联系,保证刊物质量不断提高。


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副主编余涛做总结。他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不同单元,呈现了学界和教育学界在法学学科建设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每位代表的发言,都体现了学界同仁对法学教育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反思与展望,也反映出法学界、教育学界专家学者对如何建设法学学科、办好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优秀法学人才的热议和渴望。编辑部举办研讨会的初衷,就是搭建一个与作者交流与探讨的平台,通过思想的碰撞,共同推动法学教育研究事业发展。最后他再次感谢与会代表对刊物的支持,呼吁继续关注刊物。

文字:宋鸿雁 编辑:石佳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